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-35(Q)第0003号
威廉斯写的《中国商务指南》载:“17世纪初,厦门商人把茶叶运往西洋各地和印度。1610年,荷兰商人在爪哇、万丹首次购到了由厦门商人运去的茶叶?!痹群笕紊胶9亍⑾妹殴厮拔袼镜挠⒐税蓿谒摹断妹拧芬皇橹幸残鹗隽讼妹庞氩璧墓叵?。
源于山的厚重,海的包容,路的通达,让福建茶经厦门这一港口城市香飘四海。闽北、闽南山头的乌龙茶,经过制茶师傅们的技艺打磨,经过海上丝绸之路下南洋、通西洋,成为了海外游子跨越时空的乡愁。海上丝路连接着南洋与厦门,福建茶连接着海外侨胞与华夏故土。
AMOY TEA,漂洋过海的东方树叶
1689年,150担中国茶从厦门港发运英国,开启中英茶叶直接贸易的先河。后来“五口通商”的厦门港更因为茶贸易而一片忙碌,从此开始有了“厦茶”的概念,AMOY TEA(厦茶)茗香四海。
许多厦门人的一天,不是从柴米油盐开始,而是从茶开始。清代、民国时期,厦门茶叶出口的繁盛,使得厦门有着全国最密集的茶庄、茶行,集收购、加工、运输、销售于一体。
当时茶行业按销路可分为外销茶、侨销茶、内销茶等几种。外销茶主要销往欧美和印度,侨销茶是指主要消费群体为海外华侨华人的出口茶叶。福建侨销茶主要以乌龙茶为主,涵盖武夷岩茶、安溪铁观音、永春佛手等。
民国时期著名武夷茶号“倪鸿记”主人倪郑重所著述的《乌龙茶早期产销情况及其演变》中写到,位于厦门同文顶的杨文圃茶行是厦门有记载历史最早的茶号,主营武夷岩茶及其他乌龙茶、红茶。在杨文圃生意兴隆的清末年代,“文圃大舍”成为厦门阔佬的同义词?!按笊帷本褪谴笊僖?,指二代传人杨砚农。其人利用茶叶纳税可以扣抵捐官银两之机,捐得“通奉大夫”官衔。杨文圃的“名色种”和“小种”在闽南一带脍炙人口,供不应求。厦门人叫宜兴小茶壶为“小种罐”,源出于此。除了远销欧美,杨文圃的茶叶在东南亚华侨聚居地也很出名,为馈赠珍品。
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。民国初年杨文圃茶行破产后,竟有华侨愿意出资银元2万元,单独购买杨文圃这个招牌,以便继续经营茶叶, 因故未能达成协议。如今厦门仍保留着“通奉第”路名,记录着这段历史。
南华路华侨别墅改成的茶社
厦门人的一天,从茶开始
侨销茶,浸润几代华侨华人衷肠
20世纪初,许多侨居在南洋的福建商人在当地经营茶行,销售家乡茶。彼时到南洋路途遥远,乌龙茶在海运过程中需要耗费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,再加上海运环境容易受潮,到了东南亚之后,茶叶还需要再复焙一次。当地华侨华人因此养成了喝陈茶、老茶的习惯,延续至今。
1906年,安溪尧阳村人王团在泰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鹿港做茶叶生意,发财后衣锦还乡,辗转来到厦门,在洪本部开办茶行,专营安溪乌龙茶。1932年7月,借着开禾路辟建的良机,王团建成一栋商住两用大楼,分三进,前楼建筑三层、中楼四层、后楼二层。西式厝身,中式屋顶,中间设天井,天台上建有两座凉亭,假山、花坛、喷泉一应俱全,为典型的华侨建筑风格。商号名为“厦门尧阳茶行”, 同时注册“双狮戏尧阳”商标。
如今位于开禾路123号的尧阳茶行,也许是厦门硕果仅存的私营侨销茶商号,主体老建筑仍在。据居住于此的第五代传人王青松先生、黄雅慧女士介绍,尧阳茶行的铁观音大量销往中国香港、台湾地区及东南亚,除原有的台湾分行外,1937年又在香港开设分行。厦门是华侨出入的重要口岸,华侨在漂洋过海时往往携带福建名茶作为馈赠海外亲戚朋友的佳品,不但数量可观,而且在品质、档次方面尤其讲究。
1930年代乌龙茶已退出欧美市场,但是对经营南洋和本市的茶商来说,厦门茶业仍处于黄金时代,这是属于侨销茶的时代??拐角?,厦门颇具规模的茶叶商行有三四十家,除了尧阳,“林奇苑”“锦祥”“张源美”等茶号均是个中翘楚?!八陕贰币嘁虿栊芯奂妹?/span>
“双狮戏尧阳”商标
福建茶是侨销茶代表
节约美谈,嘉庚先生与茶的故事
“七七”事变后的次年5月,厦门沦陷,茶叶商行关门收市,茶叶贸易遂告停止。抗战期间,当局对茶叶实行统购统销,由中国茶业公司负责经营,在泉州设立茶叶管理机构。厦门张源美茶行也在泉州办理茶叶转出口业务,乌龙茶得以由泉州继续出口香港和南洋。
时局艰辛,广大华侨华人与祖国同胞共赴国难?;攘煨涑录胃壬笠苑钣茫源植璧?,穿粗布棉衣,从不浪费。这里说的粗茶,即是用夏秋季采摘的茶叶制成的茶,价格比头春、二春茶便宜得多,所以受到嘉庚先生的钟爱。1940年,他到延安与毛主席会面时,接待他的“晚宴”是军民自己种的豆角、西红柿、白菜,喝的也是粗老的茶梗。但这粗茶他喝得爽口,这淡饭他吃得香甜。一回到新加坡,陈嘉庚就公开发表言论,称“中国的希望在延安!”
新中国成立后,1951年,陈毅到集美视察工作,陈嘉庚请他到家中喝茶,并让炊事员去买点茶配。当时炊事员买了一斤糖果。陈毅一行离开后,陈嘉庚随即批评炊事员:“首长最多尝一两颗糖果,不会像小孩子一样吃个不停,你买二角钱就足够了?!苯谠济捞?,传颂至今。
但是生活节俭的他,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却非常大方,全部家当用于办教育,实现了“吾毕生以社会公益事业为奋斗目标”的夙愿,赢得了海内外同胞的敬重。
继往开来,新时代的东方茶韵
20世纪50年代,厦门乌龙茶出口地区新加坡约占半数,其余为泰国、菲律宾、缅甸。1956年实施公私合营,厦门诸多老字号茶行响应号召,合营为“厦门茶叶出口公司”,以“海堤”为商标,由此赋予“AMOY TEA”新的时代内涵。
1960年,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的一些茶行联合组成“岩溪茶行有限公司”,负责向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统购散装乌龙茶,这些都是当时在新、马一带具有影响力的茶行。彼时生活在东南亚一带的闽籍华侨众多,福建乌龙茶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。
中茶厦门公司的AT(AMOY TEA)在国外成了中国名茶的代称之一,特别是“黄罐”AT102老枞水仙、“红罐”AT103大红袍,是侨销茶中的两大经典,是华侨华人心中的白月光。
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茶文化更是百花齐放,武夷岩茶与云南普洱双峰并峙。七子饼茶作为云南普洱的传统包装,又被称为“侨销圆茶”,是除了福建茶之外最受欢迎的侨销茶。时至今日,开设在厦门华侨老别墅中的茶行,仍以福建乌龙茶为主,兼营云南普洱。
新时代东方茶韵
典型的华侨建筑风格茶行
Tips 厦门老茶行、华侨茶行推荐
尧阳茶行
张源美茶庄
荣源茶行
而作之茶
丹丘茶隐
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,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茶香。故乡的泥土、工艺、人情与回忆,都附在了这跨海而来的一片片茶叶中,弥漫在唇齿间,才饮入喉,却上心头。
(文字、摄影:林硕 综合参考资料来源:《乌龙茶早期产销情况及其演变》倪郑重,《爱上老厦门》高振碧,《茶周刊》严利人文章等)